近日,记者在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调查发现,该厂明目张胆偷排乱放,排放的臭气熏得附近居民夏天不敢开窗,污水直接排入一条小河,固体废渣简单焚烧后不再管理。而且,这种水陆空立体排污,已非一日。
黑龙江政协委员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显示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
事件
哈药总厂臭味熏人
在哈尔滨学府路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附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使在夏天,仍有人戴口罩。
据哈尔滨市民介绍,多年来这里都能闻到一股臭味,“上来一阵子味儿都熏死人”。这股臭味来自于紧邻居民区的哈药总厂,戴口罩只能算作自我保护的权宜之计,而住在周边的一些居民常年不敢开窗。
一位在附近住了十多年的老住户说,根本不敢开窗户,那味儿“比厕所味儿还难闻”。也有居民说,长期被呛,能得气管炎、肺气肿、口腔炎,并称自己就被熏病了。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位于哈尔滨城区西南部,它所释放的臭味影响范围波及周边高校、医院和居民区。由于药厂位于哈尔滨的上风口,有市民反映在离哈药总厂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臭味。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网站显示,药厂始建于1958年,现在年销售额近50亿元,位列全国医药“百强企业”。
调查 废气到处散发
记者来到哈药总厂院内调查,发现该厂有绿树、花草,给人的感觉非常环保。在厂区内路边还竖着一块牌子写着企业的核心理念:做良心人,制精品药,追求人类健康。但是,在厂区内,随处都可见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越往厂区内部走,臭味越浓,让人难以忍受。而且,药厂在处理废料时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任凭臭气到处散发。
据调查,产生臭味的主要原因是药厂青霉素生产车间发酵过程中废气的高空排放,以及蛋白培养烘干过程和污水处理过程中,没有全封闭的废气排放。
两年前,黑龙江省多位政协委员曾就此问题联名提案,并提供了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发现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均超过国家恶臭气体排放标准。据了解,废气排放严重超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隐性过敏,产生抗生素耐药性,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呼吸道以及眼睛刺激等症状。
废水直排小河
在哈尔滨城区有一条30多公里长的小河,叫何家沟。河水流经哈药总厂后,水体从青白色变成了土黄色,并散发着非常刺鼻的臭味。
记者在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厂区深处,找到了药厂的污水排放口,排放口旁边还立着“治理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牌子。
记者从排污口处取了一些水样拿到环保部门进行检测。送检水样的检测参考值表明:哈药总厂排污口水体色度为892,是国家规定极限值60近15倍;氨氮为85.075,是国家规定极限值35两倍多;COD为1180,是国家规定极限值120近10倍。
从直观看,水样在正常环境下放3天后,由土黄色变成了墨黑色。
据了解,哈药总厂内部有环境监测部门,药厂职工也说,排污口24小时有人监测,为什么对排污口水质严重超标熟视无睹呢?
记者调查得知,药厂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并未完全启动。一个检修工人说,设备已经检修一个多月了。维修期间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处理污水。
废渣随处焚烧
工业污染主要指废气、废水、废渣的超标排放和无序处理,哈药总厂的废渣竟是随处焚烧。
哈药总厂的制剂厂距离药厂排污口几百米远,在何家沟岸边,网站显示,它主要以生产头孢类药物及保健品为主。
在制剂厂厂区外,有一个所谓的焚烧炉,用砖搭建而成,里面有大量废渣在燃烧,而且废渣可以直接排到旁边的何家沟里。
制剂厂职工说,焚烧炉里烧的是药厂的垃圾,“药厂车间的垃圾全往这儿倒,啥都有,盐酸、硫酸,都是化工产品”。
该职工也承认,这些东西会污染环境。
记者采访发现,哈药总厂制剂厂即便是这样简单的焚烧,有时也是不分地点,随意进行。部分废渣经过简单焚烧后会流入河流,还有大量废渣被直接倾倒在河边。
京华时报2011/06/06
哈药股份(600664)分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近期被多家媒体曝光是当地污染大户,认为哈药总厂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曾导致周边硫化氢气体超标千倍。对此哈药股份今日发布公告就媒体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核实。哈药股份表示,公司目前正配合环保部门对环保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视事态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初步评估由此事件而导致的部分车间限产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大的影响。
据《朝闻天下》等媒体报道,位于哈尔滨的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公开乱排放,臭气熏得附近居民夏季不敢开窗,污水直接排入一条小河,固体废渣简单焚烧后不再管理,而且这种水陆空立体排污已非一日。据悉,两年前,黑龙江省多位政协委员曾就此问题联名提案,并提供了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发现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均超过国家恶臭气体排放标准。
哈药股份表示,制药总厂环保车间目前正处于检修的特殊时期,制药总厂虽已采取了相关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但因部分设施、设备暂停运行,造成污水排放指标未达标。废气排放方面,哈药股份表示,制药总厂近年来已陆续建设了7套气味处理设施,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哈尔滨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多年来多次组织对哈药总厂的专项监测,检测结果表明该厂硫化氢排放量多数达标,只有2009年8月12日晚9时至12时的一次监测,反映硫化氢超标1.37倍。环保部门已于6月7日重新进行检测,目前尚未有检测结果。
哈药股份还表示,央视《朝闻天下》栏目6月5日报道中播出的焚烧固体废弃物的画面,为哈药股份另一家分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制剂厂,其与制药总厂毗邻,主要以医药包装材料和口服固体制剂产品为主。制剂厂为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包装物流失到社会上被造假者利用,每年进行定期定点焚烧。经查,制剂厂存在不按规定擅自在厂区外的生活垃圾贮存池进行焚烧的情况,哈药股份已责令整改。
哈药股份还披露环保治理拟采取的解决措施。哈药股份称,近年来已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主要建设了废水预处理及污水处理、气味、锅炉烟气、噪声等各项污染处理设施。每年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在5000余万元。针对有关媒体的报道,哈药股份制定整改措施,在检修期内通过对部分车间实施减产,以及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检修改造进度等措施,力争降低检修期内污水排放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修。同时,哈药股份将建设新的污水处理生化池,以确保在检修状态下保持合规排放。
此外,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厂区周边居民带来的影响,哈药股份年内将加快实施气味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周边大气环境质量。哈药股份还表示,对制剂厂燃烧固体废弃物已整改完毕,对责任人已进行处理,今后哈药股份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垃圾销毁。
凤凰网2011/06/08
一家年销售额上百亿的制药业巨头,为何宁愿一年花5亿巨资做广告,也迟迟不根除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环保问题?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下称“哈药总厂”)废水、废气和废渣违规排放再次被曝光,相关报道中甚至指出,哈药总厂产生的“废渣直排河流,硫化氢废气超标千倍”。
昨天,哈药股份(600664。SH)发布公告,对上述报道进行回应。公告称,哈尔滨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多年来多次组织对哈药总厂的专项监测,检测结果表明该厂硫化氢排放量多数达标。环保部门已于6月7日重新进行检测,目前尚未有检测结果。
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均爆出哈药总厂刺鼻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的消息。哈药方面虽屡次称即将解决问题,但居民投诉却一直不断。
多年来居民的心头之患
“这两年还好一些了,前些年根本不能开窗户,闻着这个味儿,头晕眼花的。”昨天,《第一财经日报》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三街鸿朗花园采访时,小区居民指着门前的一条污水沟告诉记者。这里是受刺鼻气味污染的“重灾区”。
当地居民告诉本报,因为哈药总厂制药车间的污水排放,这条五米宽的水沟常年气味刺鼻,即便夏天,鸿朗花园的住户们,大多也都是门窗紧闭。
而这条臭水沟在哈尔滨也很有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一般都不会上那边去拉活,送个人都得赶紧走,味儿太大。”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哈药因为环保问题第一次遭到“投诉”。
早在2005年5月《黑龙江日报》的报道中,就称“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气味污染一直是其周边群众关注的热点,环保部门每年接到的投诉很多,也是人大、政协提案重点问题”。可见此问题长期以来就已存在。
上述报道称,2004年,哈药总厂针对上述问题投资400万元在全国征集筛选治理方案,并对群众反映大的一厂污水处理厂硫化氢气体进行了综合治理。哈药总厂有关人士还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治理,目前制药总厂排放的气味浓度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现在排放的气味对人体没有危害。”
但到了2007年,居民的投诉仍在继续。当时哈尔滨市环保部门一项公开的调查结果就显示,哈药总厂向大气散发的异味主要来自于青霉素车间产生的发酵气味,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等挥发性气体。尽管环保部门多次要求哈药总厂限期进行异味治理,但由于哈药总厂处于哈尔滨城市的上风向,加之其治污系统始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周边居民的投诉始终没有中断过。但当时环保部门也称,哈药总厂对异味污染进行了深度治理,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此后的2009年、2010年仍然不断有居民投诉,当地媒体也有大规模的报道。
原料药生产高污染高耗能
据了解,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医大二院超声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田家玮教授曾连续两年分别联合51名、47名政协委员进行联名提案,分析了药厂怪味的危害性,提出了整改、搬迁、核心部分搬迁等一系列建议。
哈医大二院和哈药总厂一街之隔,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在对哈医大校园内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后显示,空气中硫化氢气体、氨、COD(有机物)均超过国家标准很多,硫化氢气体超标达1550倍,氨气体超标达20倍左右,对药厂排放的废水进行检测,氨氮、硫化氢、甲醛、酚、COD、二硫化碳等均超过国家标准很多倍。
央视的报道则称,哈药总厂排污口色度为892,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60近15倍。排污口氨氮为85.075,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35两倍多,排污口COD为1180,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120近10倍。
哈药股份昨天对此的解释是,环保车间目前正处于检修的特殊时期,总厂虽已采取了相关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但因部分设施、设备暂停运行,造成污水排放指标未达标。
作为哈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哈药总厂是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年销售额近50亿元。
“他们的主要产品还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有一些原料药中间体等,这些都是属于比较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类型。”昨日,一位业内环保专家告诉记者。
他表示,由于哈药总厂目前主要产品仍以原料药为主,加之环保投入不能完全跟上,“污染问题爆发根本不出意料,这是一个行业的普遍问题,不只是哈药一家。”
作为成品药物(制剂)的前提部分,原料药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产业最重要的一块产业。由于环保和成本压缩的考虑,不少发达国家逐步将其原料药生产向印度和中国转移。
“近两年,就连印度也开始将他们的原料药业务转包给中国来做。”前述专家告诉记者,“但我们的企业环保意识还是太差,在环保上投入得太少了。”
投巨资营销为何不彻底治污?
“最直接的原因是环保投入太大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昨天向记者表示,“由于各个厂家生产品种庞杂,不同产品相关的环保标准各异,相关的成本投入都不是个小数目。”
他估计,这次哈药总厂仅污水排放一项改造,就至少需要40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改造完成,怎么也在1个亿以上。”他说。
而此前,《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按规定,新建(改/扩建)制药企业或制药设备于2008年7月开始强制执行新标准,而现有企业或设备也必须于2010年7月1日起向新标准看齐。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预计,制药工业为达到这一标准投入数百亿元的环保资金。
哈药股份在公告中称,近年来,公司已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主要建设了废水预处理及污水处理、气味、锅炉烟气、噪声等各项污染处理设施。每年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在5000余万元。
在2010年的年报中,哈药股份称,报告期内公司为推动减排及清洁生产,新增投入约1960万元用于废水、气味、烟尘、二氧化硫减排等方面的治理。而关于“制药总厂气味综合治理项目”的预算则是356.68万元,当期投入157万元。
相对于2010年1960万元的环保投入,哈药股份当年的广告费用可谓惊人,到达5.4亿元。去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则是达到124亿元。2008、2009年哈药股份的广告费用均在4亿元以上。
在业内,以黄金时段广告投放为显著特色的“哈药模式”至今仍是医药营销的典型范例。一时间,哈药六厂的广告轰炸模式使其他产品竞相模仿,医疗保健品领域迅速刮起“哈药模式”。时至今日,尽管哈药对广告的倚重有所降低,但哈药在广告投放上的大手笔一直都令市场印象深刻。
然而哈药总厂仍在“哭穷”。到去年11月,有居民在黑龙江省环保厅网站上询问,“‘哈药怪味’何时了”。黑龙江省环保厅引用了哈药总厂自撰的材料进行回答,结论是“搬迁是解决气味问题的根本办法”。哈药总厂称,由于异地建厂的投资巨大,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微薄,预计投产后2~3年内将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极易造成企业处于亏损境地,造成企业无法生存的后果。”该公司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厂址选择问题上给予各方面政策支持。
事实上,哈药总厂青霉素车间选搬新址已经被纳入2011年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规划中。哈尔滨市环保局方面的消息显示,确保年内哈药总厂的污染车间搬迁。
第一财经日报2011/06/08